阅读:0
听报道
作者:铁木,中科大本科,斯坦福博士,现在在一家国际能源公司管理与美国高校及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与创新,以及担任公司北美区域早期风投总监。本文来自:铁木客厅(ID:timurlounge)。
自三月以来,铁木一直在家工作。朋友说我“好为人师”看来是对的,大概十来次有年轻人约谈职场话题,说的话题都差不多,今天干脆写下来这十条建议。
这十条建议互相之间都自相矛盾,大家自取所需,如果造成人格分裂,因为免费提供,所以一切后果大家自己承担。
1. 要佛系。
几年前和一位央企的朋友谈起职场。她说起:不少初入职场的都有个“小目标”,退休前达到局级。
要达到那样目标的话,不成文的最低前提是:40 岁之前达到副处,45 岁前达到正处,否则就没有希望了。
我说:我虽然在外企,但似乎也有类似的情形!
再往下说:“假如说,好比说,万一,如果……达到局级了呢?”
我于是跟朋友说起一次和一位 50 岁左右正局级的领导吃饭,小规模,都是信得过的人。说起毕福剑的事,他说:“现在所以微信群,我都潜水,一句话不说……我唯一说话的就是幼儿园小朋友群……”
于是朋友说:“哎!职场……翻来覆去就那么点破事儿!没意思。”
是的,没意思。
所以职场建议第一条:
不要急着冲向终点。
要佛系。
2. 不要佛系。
我刚说要佛系。
但职场菜鸟不能这么想;你要觉得有意思才对。
因为,你不能在应该浮躁的年龄里佛系。
事实上,我认为,能够一直浮躁的人,其实是最幸福的。
比如泰戈尔,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七十岁了还可以有一颗孩子一样的童心,才使他的诗纯洁透明。
3. 不要让平台毁了你。
我在一家算是很大的公司,算是个大平台。
我对菜鸟说:
大公司好是好,但也有温水煮青蛙的风险。平台不是实力,要一直进取保持好奇心,不要让平台毁了你。
4. 平台就是实力。
对于非常焦虑,自己觉得在公司平台上被温水煮青蛙的人,我说:
有的人盲目认为,要去小的平台,证明自己的实力。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 — 因为平台就是实力。
有没有听说过国内大学生为了找工作去整容,说什么“颜值就是实力”的?
同理,平台也是实力。
而且,如果你能够进入一家竞争激烈才能进入的大平台,本事就说明你有实力。
没有人可以脱离平台而存在,人从出生开始就有平台。出生在撒哈拉沙漠的人,成年后生活水准也许 90% 的可能性达不到出生在美国人的平均水平。
我司就有一位高层说过:“我出生在西欧发达国家……比起蒙古草原的孩子,我天生有很多优势,这公平吗?不公平,但这是现实。”
所以,担心你实力的时候,不要试图去拆掉你的平台来证明自己实力。
5. 要谦卑。
在央企,有科、处、局、部几个主要级别。
有几个人可以达到部,或者只是局级?
所以要实事求是,有实事求是的目标。
邓公说的“Seek truth from facts(从事实中寻找真相)”。
人与人天生有智力体力等等不可否认的区别。莫扎特不到十岁就谱曲,这就是所谓天赋秉异。普通的优秀的音乐家,一辈子苦练也达不到。
马云也是外星人天赋,所以才有“风清扬”的花名。
普通的五百强公司,就算 CEO,大概也只是江南八怪一级,别说郭靖萧峰,就连武当四侠也比不上。
所以,要仔细审视自己的天资,不要总盯着郭靖萧峰风清扬,目标太高达不到,只会自寻烦恼。
6. 不要谦卑。
我刚进公司时,发现有位小伙伴在和干了一辈子的资深人士一起开会时,也大胆发言,很有见地。
我问他:“你不怵吗?”
他说的一句话,我记忆至今:“怵?是的,他工作二十多年,我两年,但我怎样,哭吗?我们各有各的长处。所以,我们年轻人也必须有舍我其谁的无比自信。”
他又说:“永远不要低估那些,敢于高估自己的人。”
我自己发现,菜鸟之间给人印象深刻的很大一个区别,其实不是能力,而是气场。
气场足够强大的菜鸟,敢于平视,而不是仰视;不便宜卖了自己;也因此即使在做职场的请教之时,也可以做到准备充分,平等交流。
7. 把事情做好,不要做砸。
很多人没有搞清楚,把事情做好,不一定比把事情做砸更难。
把事情做好,一个含义就是做事有头有尾,而不是虎头蛇尾。
要不停跟进,做到彻底。所谓 follow through(及时跟进和收尾),如果项目卡壳,有没有及时报告坏消息?因为,“bad news does not age well(坏消息包不住)。”
这样长久,才让人觉得可以信赖。
有的人,事情全做完了,最后 5% 的努力,所谓“播种之后的收获”,却不去做。
做完项目是 95%,传播结果,是那个 5%。
项目中有没有合作者?也许是跟公司外一个大学教授的合作项目?如果是,有没有组织一个午餐大家一起建立更多私人了解?
把事情做好,还有一点就是要投入,不要三心二意。
知道“一万小时规则”的人都明白,很多事做到最后,都是靠时间靠体力。三心二意,一边工作一边想着创业,一边工作一边想着换国家的人,最后十有八九都做不好。
8. 最砸的就是只把事情做好。
刚说过做事做好,就不能三心二意。
但也不能只一心一意。
还是要尽量扩展格局和认知,扩展一点朋友圈。对于与自己工作似乎无关的事要保持一定的好奇,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果是理工背景,也最好试图站在理工、商业和人文的交点上看问题。
可以花点时间东张西望一下,但一旦决定了,就不要犹豫,而是果断换赛道。

▲ Photo by Tim Gouw on Unsplash.
工作中有两种罪恶: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什么事情,什么活动都要参加,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JOMO:joy of missing out. 什么都不参加,只一心一意工作。因为,“90% of success is showing up(只要出场,就已经成功 90% 了)。”
9. 对别人讲好你的故事。
对别人讲自己的故事。
对上司讲,对同事讲,对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人描述自己的故事。
描述的时候:
要强调“双赢”,而不是要只描述自己如何了得和打压别人;
要让人觉得你聪明,但不要让人觉得自己没你聪明;
要让人觉得你不是“know it all(全知者)”,而是终身学习者,思想开明,愿意接受反馈;
要让人和你交流之后感觉获得了能量,而不是消耗了能量;
要给人一个愉快的提升经历。
对别人讲你的故事,最好是 work based networking — 项目基础上的社交。
要事先准备充分,不要泛泛而谈。
当然,交流的第一步是语言。
这包括口语,电子邮件和 PPT,都可以精益求精。
PPT 两原则:
麦肯锡式的简洁清晰:结论性标题,MECE,金字塔原则,等等。
要短:可以放很多附录,但主体一定要短。
就像马克吐温说的:
“我没有时间写一封短信,所以写了一封长的。”
10. 对自己讲好你的故事。
对自己讲故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
▍第一:认识到自己的潜力。
如果认识不清自己潜力,只会自寻烦恼。
教授对自己不满意,因为不如名教授;名教授不满意,因为不如院士;院士不满意,因为不如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不满意,因为大家记得的最后没几个,总之还是不如爱因斯坦。
但是,你可以有莫扎特的天分十岁作曲吗?
人的努力,最终斗不过基因和天分。
▍第二:认识到自己的现状与潜力之间的距离。
也有人,现状远没有达到潜力就放弃了。
还自我设限。
用我的老话:“自设的玻璃天花板,比实际的还低”。
▍第三:如果前两条都做到了,就可以做第三条:对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
Emily esfahani smith 一个 TED演讲, 讲过人生满意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TED 演讲标题:“there is more to life than being happy”。)
你达到自己的潜力了吗?
你觉得开心吗?
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人生的快乐和满足,就是和自己的和解。
想做什么,就去做。
人在生命的末端,通常最大的几个悔恨就是:
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
不是冒了什么风险,而是谨小慎微;
不是事业的成功度,而是没有尽己所能达到潜力;
不是钱赚的不够多,而是没有和家人朋友花足够的时间在一起。
用朋友的话:“职场就那么点破事。”
既没有意思,又很有意思。
因为职场让你支撑一个家。
因为如果足够幸运,职场也许有你能遇到最能聊得来的朋友。
因为职场,某种意义上是公司付钱给你,让你去玩去社交去交朋友。事实上,职场常常奖励那些最会玩的人。
因为职场可以让你在浮躁的同时佛系。
一切都在于,你怎么给自己讲你自己的职场故事。
和你的人生故事。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